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止步电子服务 智慧景区不“智慧”(2)

点击次数:2018-03-21 12:10:38【打印】【关闭】

入成本是景区考虑是否建设一些智慧旅游设施的重要因素。
智慧景区的建设有标准和规范,但并非需要“标配”化,比如对部分景区来说,人脸识别技术反而耽搁时间,

入成本是景区考虑是否建设一些智慧旅游设施的重要因素。
智慧景区的建设有标准和规范,但并非需要“标配”化,比如对部分景区来说,人脸识别技术反而耽搁时间,降低效率。
问题2
目前旅游界、特别是地方政府和景区具备专业知识的还太少,容易被各种概念和包装糊弄,业界需要去伪存真。
停留在电子信息化,尚未实现智慧管理
然而目前不少景区即使用上了智慧景区的设施,却还是以传统的模式来管理景区。对于智慧景区,大众的认识往往还停留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一些智慧基础设施上,但这仅仅是面向消费者的“智慧服务”。对于智慧景区来说,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景区的智慧管理、根据游客的数据信息分析出准确的需求满足,才是更进一步的智慧景区。有品位旅游CEO刘洋也称,目前现有大型景区和热门景区配备的智能化产品多为形式上的产品,并且真正意义上实现智慧管理(人流控制、大数据、咨询投诉管理、景区信息公开等)、信息推送、网络营销、在线预订、智能导览、电子解说等智能化服务,意识和能力都需要培养。
景鉴智库创始人、首席分析师周鸣岐指出,“智慧景区应该实现两个目标:首先基于游客和票务数据的互联互通,以及整个景区的自动化管控,提高整体运营和管理效率,同时降低成本;其二是要充分应用大数据进行智慧分析,对游客的人群结构、消费结构、游客行为等多维度建模,从海量数据中分析出真正有用的、简单易懂的结果,支撑景区的优化和再开发。”
现在的智慧景区大部分还停留在旅游景区的电子信息化,其模式就是“互联网+物联网”,即使占有绝对市场份额的老牌企业到现在也只是专业的O2O票务方案服务商。这只处于智慧景区的初级阶段,或者说可称为电子化景区。积累的大量数据还需要专业的分析师团队来分析研判,为产品的迭代更新提供数据分析依据,不断地优化景区产品,同时辅助对现有产品的品质升级、控制成本,提高景区整体经济效益。
景区做大数据分析需要综合多方面内容
大数据一旦利用起来,用来分析研判来不断地优化景区产品,为产品的迭代更新提供数据依据,同时辅助对现有产品的品质升级、控制成本,有助于提高景区整体经济效益。以故宫为例,实名制验证入院留下了参观者的大数据信息,就可以描绘出游客的来源和行程轨迹特征,比如年轻人喜好的游玩时间,对哪些展览活动更感兴趣,同时实时统计景区热度、游客高峰峰值数据,了解哪些区域游客密集,需要加强引导,这些都将有助于景区更精准地进行智慧管理和营销。
在景区的智慧管理上,三清山景区智慧旅游建设的信息办主任殷成方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三清山在智慧管理上,实现了“一部手机管理”:通过在手机上部署“景管通”应用,实现景区管理者通过手机实时了解景区各项运营指标,如客流、收入、热点分布、关键区域实时视频、人员考核报表等;一线人员将执法、导游、票务、保洁等景区业务实现线上全面精细化管理,实现景区管理简洁、高效、精确和量化的效果。
同时,周鸣岐还指出,现在的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做大数据的分析或营销应该要以游客游览全程的闭环数据做分析支撑,包括门票、交通、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多方面的数据,同时结合区域人口、经济和地理情况。但要形成闭环数据难度很大,各方数据的互通分享和专业的分析目前对于行业来说依然是难题,目前很多业内号称有大数据的公司实际依然缺环明显。
智慧景区蛋糕吸引科技企业抢食
建设智慧景区,自然也就少不了与智慧旅游相关的企业参与,智慧旅游的发展,也给相关企业带来了契机。今年3月份,智能旅游服务提供商有品位旅游完成7225万元融资,用于加大景区覆盖率以及智慧景区系统升级。
智慧景区的建设中,不同企业的切入点不同,有品位旅游切入的是智慧旅游的技术、设计以及智能导游等,而携程、同程、驴妈妈等旅游电商切入的是在线预订,不仅有门票还包括导览语音的线上预订;另外一类是智慧旅游系统的创意设计、规划,还有就是闸机供应商、电子屏幕供应商等单点服务的企业;甚至包括移动、联通等运营商在智慧旅游建设中担任无线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不少相关的企业上景区推销,但与景区合作需要足够的能量,据殷成方表示,接触的企业很多,要综合考虑相关企业的资质、比较成功的经验、行业内的口碑和影响力以及后续服务态度等多方面。
■ 存在问题
成本高 智慧建设需上亿元启动?
从以往对智慧景区建设的报道来看,智慧景区建设动辄都是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花费,比如青海茶卡盐湖景区2018年将总投资6亿元进行三期改造,启动智慧旅游建设,在龙岩市永定区洪坑土楼景区总投资5100万元引进AR技术项目。
投入成本是景区考虑是否建设一些智慧旅游设施的重要因素。以进入景区的模式为例,有乌镇、无锡拈花湾、云台山等景区开启了人脸识别入园的方式,提高安全系数。但对于是否安装人脸识别,许多景区还处于观望状态,投入不低的同时还出于对这项技术的成熟稳定性的担心。比如峨眉山景区表示,担心旺季时一旦出现识别不准确就容易造成排队拥堵。据了解,目前,指纹识别、身份证识别的速度都还高于景区的脸部识别,同时一方面收集游客的脸部信息复杂,一旦游客化妆是否能正常识别都还会有所顾虑。
智慧景区的建设有标准和规范来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但并非需要“标配”化,有些景区具有二次进出的需求,设置刷脸或者指纹识别减少携带门票的麻烦,但很多景区并不需要,相反目前的人脸识别技术会耽误更多时间,降低效率,反而“不智慧”。
赶潮流 3D体验形同虚设
记者在不少景区官网的观察中发现,为了响应智慧景区建设的潮流,不考虑景区实际需要,统一建设,利用率不高。比如恭王府即使在官网设置了虚拟现实、3D体验以及电子购票的页面,但几乎没有实用价值,购票链接失效,虚拟现实的页面经常打不开,出现技术性错误;而奥林匹克公园APP使用麻烦,游客很难了解景区无线网。
不同类型的景区在游览需求上各不相同,比如历史文化类博物馆空间小、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智慧旅游的提升即优先需要控制客流量,建设数字虚拟景区以及数字触摸屏,近距离触摸文物;如果是山水园林类型的景区,面积大、项目多,应优先考虑电子导航、设置不同的动线引导等。智慧景区的建设提倡的是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业内专家同时也提出,虽然有《智慧景区建设规范》,但景区并未完全按照规范要求展开建设工作,此外,由于不同景区管理者对智慧景区的核心理念不是非常清晰,造成从游客角度感受到的“智慧景区不智慧”等问题,目前旅游界、特别是地方政府和景区具备专业知识的还太少,容易被各种概念和包装糊弄,业界需要去伪存真。
 

浏览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