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风口 挺立潮头 湖南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进发
点击次数:2018-04-02 08:43:47【打印】【关闭】
改革开放40年,湖南电子信息产业敏锐捕捉产业更迭“风向”,拥抱一轮又一轮产业发展高潮。电视机、彩色显像管一度光彩夺目;视窗防护面板、智能终端引领产业风潮;半导体芯片、印刷电路板一马当先,支柱产业的大旗始终高高飘扬——
抓住风口 挺立潮头
——湖南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进发(现实篇③)
长沙县榔梨镇蓝思科技工业园,规模宏大的蓝宝石长晶车间一角。(资料照片)湖南日报记者 李健 摄
今年以来,“湖南智慧”精彩迭现:在长沙,湖南孚利购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全球首创无人值守智慧店,已开业16家,大数据融入传统商业,开创全新零售业态;在大洋彼岸拉斯维加斯,湘企安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降噪式蓝牙耳机,斩获第51届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创新大奖,为“Made in China”赢得美誉;在浩瀚太空,北斗三号工程第五、第六颗组网卫星成功组网运行,湖南科研团队立下汗马功劳……
从日常生活到国之重器,由天涯海角到遥远星空,湖南电子信息产品及服务大放异彩。
如今,湖南电子信息产业已在智能终端及零配件、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安全等细分领域全面开花,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涌现出蓝思科技、中车时代电气、红太阳光电、长城银河、国科微电子、奥士康、景嘉微电子、威胜集团等一大批领军企业,成为中国鏖战全球高端制造、引领“智慧经济”的主力军。
1. 搭上改革开放“早班车”
电视机产业异军突起,引领电子工业风光一路
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漓湘中路两旁,大型企业生产基地星罗棋布。鳞次栉比的厂房中,蓝思科技的招牌——蓝色的“Lens”标识伫立房顶,引人注目。
3月29日,记者随同省经信委原副巡视员杨宪法来到蓝思科技星沙基地,站在“Lens”标识下,凝望蓝思厂区,杨宪法感慨不已:“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为迎接LG曙光彩色显像管项目落户,我们挑选这里作为生产基地。LG曙光走了,蓝思科技来了,没想到‘易主’后发展得更好。”
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敏锐捕捉产业更迭的“风向”,拥抱一轮又一轮产业发展高潮。蓝思科技星沙基地便是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潮涨潮落最好的见证者。
新中国百废待兴,湖南从广播电视设备产品及相关元器件制造起步发展电子工业,成为计划经济时代全国最早的电视机专业定点地区之一。
改革开放,经济活力勃发,消费需求释放,人们对消费类电子产品追求“爆发”。拥有消费类电子产品产业基础的湖南,毫不犹豫搭上了改革开放的“早班车”。
“从1979年开始,我省大规模引进先进生产线,收音机、电视机、电唱机等消费类电子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微型计算机、彩色图形终端、软磁盘驱动器等新产品也开始批量生产。”杨宪法记得,从1980年到1982年,全省电视机产量从不足2万台跃升至6万台,成为当时全省电子工业支柱产业。
“上世纪80年代初长沙友谊商店销售韶峰电视机,一度出现抢购潮。”对当时一机难求的情形,原湖南电视机厂管理人员黄康胤至今仍难以忘怀。
“消费需求是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黄康胤告诉记者,电视机热销,促使省内电子元器件厂纷纷“瞄准名牌搞开发,为名牌搞配套”,先后开发出85种彩电配套元器件。湖南广播设备厂、长沙市无线电厂、株洲市无线二厂、益阳市无线电厂等纷纷加大投入,形成20万台黑白电视机装配能力……湖南电子元器件产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到1988年底,全省彩电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带动全省电子工业实现产值9.11亿元,迎来了一次产业发展高潮。
进入90年代,黑白电视机市场开始萎缩,而我省彩电生产技术和产能止步不前。“当时,彩色显像管短缺是制约湖南彩电生产的主要因素,因此,我省十分期盼能获得国家批准定点生产彩色显像管。”杨宪法说。
此前,为彩色显像管定点生产,我省已申请了8年。1992年最后一天,国家批准位于长沙的曙光电子集团公司定点生产彩色显像管。
1993年8月,曙光电子集团公司与韩国LG电子公司敲定,合资兴建彩色显像管项目,总投资计划7亿元,这也是中韩建交至当时最大的合作项目。
1996年项目投产,即成为全省最耀眼的经济增长点。彩色显像管产业强劲发展势头持续长达10年之久,最高峰时,产值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半壁江山。
同样在上世纪90年代,以湖南计算机厂为引领,全省计算机行业经过数年技改,终端产品产能增至5.5万台/年;荷兰进口数字程控交换机生产线在湘建成投产,年产能达10万门……
在大企业、大项目带动下,我省电子工业生产高峰再起,初步形成彩色显像管、计算机外部设备、通信设备、机电一体化等产业,湖南电子信息产业一时风光无限。
2. 承接产业转移“借鸡下蛋”
蓝思科技“龙头”带动,产业规模跨越2000亿元台阶
“变化仿佛就在一夜之间。”
省经信委原副巡视员杨宪法回忆,2005年左右液晶显示技术异军突起,迅速全面替代传统显像管。LG曙光因缺乏液晶显示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很快被市场淘汰出局。
昔日龙头产业轰然倒下,给湖南电子信息产业一记重击。“但业内人士意识到,全省电子信息产业新的发展希望已开始孕育,即将翻开产业新篇章。”省经信委电子通信产业处处长彭涛介绍,当时国内产业转移已显现端倪。
巨大的转机由一个从湘乡走出的女强人开启!
2006年,蓝思科技急于走出深圳到异地扩大产能。自从4年前用玻璃面板替换手机亚克力显示屏,这家企业已成为全球智能终端产业链的重要一环,生产规模迅速膨胀,其深圳的产业用地、生产成本等已无法满足产能扩张的需求。
蓝思科技董事长周群飞到长株潭几个开发区转了一圈,最终拍板落户浏阳经开区,前提条件是40天内经开区要完成超百亩生产用地的征地拆迁、土地平整以及相关设施配套。
浏阳经开区做到了,并且提前了10天。这种高效率令周群飞深感意外,也促使她下决心将企业总部内迁入湘。
2007年,苹果公司将多点触控技术运用于iPhone,这对手机屏幕透光率等参数要求极高。订单花落蓝思科技,并在浏阳基地生产。
此后,蓝思科技一路疾行,成长为全球视窗防护玻璃领域的主导者,销售收入从2009年2.5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230多亿元,生产基地从1家扩张至10家,并于2015年3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蓝思科技“龙头”带动,230多家上下游配套企业陆续向湖南转移,长沙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视窗防护面板生产及供应基地,智能终端及配件产业成为湖南电子信息产业新的支柱。
“十一五”期间,我省在9个市州建设了11个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引进大企业、大项目,以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跟进,促进了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快速形成。
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也据此开始集聚化发展和差异化分工:长株潭片区主要承接智能终端及配套、电力电子、集成电路等优势产业,引领作用明显;湘南片区成为电子元器(配)件、半导体照明等产业的重要转移目的地;湘西北片区大力引进电子陶瓷、印制电路板等特色产业。
新希望还来自产业内生动力相继迸发:全省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产业规模迈上百亿台阶;中车时代电气逐步实现大功率半导体IGBT芯片国产化,引领全省集成电路产业实现新的跨越;软件产业连续7年领先中部6省……
厚积薄发,湖南电子信息产业在“十二五”迎来了第三波发展高峰: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先后跨越千亿和两千亿台阶,成为全省工业支柱产业,年复合增长率39%。
智能终端及配套、太阳能光伏、电池和电子材料、应用电子等多个百亿以上产业集群陆续形成,长沙高新区、浏阳经开区、衡阳白沙工业园、长沙中电软件园等电子信息百亿园区纷纷涌现。
3. 抓住产业“风口”乘势而上
提前布局前沿领域,向5000亿元规模进发
电子信息产业的“风口”在哪里?
“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已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不同于以往,产业发展主流驱动力不再一味依赖生产要素,而是技术创新。”省经信委电子通信产业处处长彭涛介绍,我省正提前布局、精心培育,以研发为主导、制造为主体,向充满希望的未来市场进发。
2014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意见》出台,在政策、资金、人才、服务等全方位支持下,移动电商、移动金融、智慧城市等产业集群渐趋成熟;进入“十三五”,产业链进一步向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升级。
长沙、郴州、永州、益阳等多地建成或在建各类云计算数据中心;三一集团打造的工业互联网“根云”平台,连接全球40多万台设备,能实时采集近万个运行参数,实现快速维修、精准分析、预测和运营等支持服务;石墨烯可穿戴设备、无人值守360度智慧商店、移动生活机器人、增强现实及虚拟现实、视觉识别、北斗卫星导航、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新业态,在省内都可见实体产品和产业。
集成电路和信息安全产业也有突破性进展。作为全球电子电路板百强企业,奥士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可以量产超大尺寸印制电路板(PCB)的公司;长沙景嘉微电子研制出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高性能GPU(图形处理)芯片并投产;国科微电子打破国外对存储主控芯片技术的垄断;国内首条6英寸SiC芯片生产线顺利投产,未来或将引领全球大功率半导体技术革命;我国第一台自主可控计算机整机在湖南长城下线,从核心技术到关键零部件,全部自研自造,性能超过国外计算机,成为我国自主可控计算机产业发展史上重要里程碑……目前,我省已成为中国信息技术自主可控领域重要的研发生产基地,景嘉微电子、国科微电子获得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青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将新兴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潮流选择,一批小巨人企业在三湘大地崛起:登陆深交所的大数据商科创信息,中国最流行的手机视频直播平台映客华南总部,北斗高精度核心供应商北云科技,还有基石创科、中森通信、天冠电子、问卷星……
“进入‘十三五’以来,我省全力做大智能终端及配套、集成电路、自主可控计算机整机及信息安全产业,做优电子元器件与材料、应用电子,布局智能硬件、新型显示、物联网、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等产业,并着重发展工业软件、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等。”省经信委主任曹慧泉介绍,湖南电子信息产业正挥别“追赶”姿态,以前瞻的眼光、快速的行动、蓬勃的创新力,向高端进发,“‘十三五’末,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要突破4500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
大事记
1933年5月 长沙设立湖南电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官商合办,生产电子管收音机、收发报机等,从此拉开湖南电子工业序幕。
1970年1月 湘潭市无线电厂试制成功“韶峰”14英寸5频道电子管黑白电视机。
1970年 湖南计算机厂试制成功全省第一台晶体管通用电子计算机——441C机。
1993年8月 曙光电子集团公司与韩国LG电子公司合资,签署彩色显像管项目合同,总投资计划7亿元,是中韩建交以来最大的合作项目。
2000年 “湘计算机”投资近2亿元,在我省建成国内最大的金融终端生产服务基地。
2006年12月 蓝思科技在浏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注册成立,开启快速扩张步伐。
2007年 我省光伏产业产业链基本拉通,产业规模迈上百亿台阶。
2011年 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
2013年 中车时代电气自主研发的第一款IGBT芯片问世,实现了中国在高端IGBT技术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2014年 我省首个电子信息企业专业孵化基地中电软件园一期工程完成建设并全面投入使用。同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
2016年12月24日 第一台自主可控计算机整机在湖南长城下线。
2017年 中兴通讯投资10亿元在长沙建设全球类终端智能制造总部基地。
2018年 中车时代电气成功试制第三代功率半导体器件SiC芯片。
■亲历者说
中国“芯”,湖南造
湖南国科存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柏坚
集成电路(半导体芯片)被称为“工业粮食”。而长久以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存在缺芯少屏的困境。
目前,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每年达3200亿美元,全球54%的芯片出口到中国,但国产芯片的市场份额只占10%。中国芯片产业每年进口需要耗费2000多亿美元,超过了石油和大宗商品,是第一大进口商品。
2016年,在国科微电子公司邀请下,我从美国硅谷回到祖籍长沙,要干成一件事:为固态硬盘研发出“湖南制造”的中国“芯”。
固态硬盘是各类电子信息产品的存储设备,负责“保管”所有数据,硬盘是不是安全可靠,由存储主控芯片决定。由于固态硬盘技术发端、发展于国外,国内在此领域是一片空白,目前中国使用的绝大部分的固态硬盘控制芯片和存储介质都是国外产品,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为了提高研发效率,必须排除一切干扰。回到长沙后,我带领20多人的科研团队在四川简阳,找到一个湖心小岛“闭关修炼”。一连5个月,大伙每天面对的除了电脑和代码,就是餐盘里的鱼,精神还高度紧张,因为任何一个数据的错误,都会导致固态硬盘数据丢失,造成毁灭性后果。
在这枯燥的5个月里,我们完成了存储主控芯片总体设计工作中技术含量最高的研发。不久后,一颗被命名为GK2301、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存储主控芯片试制成功,传输速度达到每秒500兆,获得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国家密码管理局双重认证,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之后,我们又进行了4个月市场测试,厂商测试结果是,GK2301各项指标都比国外芯片毫不逊色,数据加密水平还更胜一筹。
目前,GK2301的升级版GK2311也正在研发当中,这是一颗由硅谷、台湾和中国大陆共同研发的国际高水平芯片,研发周期比上一代芯片缩短了40%,制成后数据传输速度将提高3倍。
(文/彭雅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