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党报谈民间资本下乡:热了投资,不能冷了农民

点击次数:2018-05-13 10:53:32【打印】【关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才是最重要的主体,引进资本、发展产业,要着眼于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一季度各项经济数据显示,全国农业农村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才是最重要的主体,引进资本、发展产业,要着眼于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一季度各项经济数据显示,全国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其中,农业投资的快速增长成为突出亮点。一季度全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900亿元,同比增长24.2%。这一增速,比去年同期高4.4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16.7个百分点,较第二产业高22.2个百分点,较第三产业高14.2个百分点。
农业农村成为投资热土,的确让人欣喜。长期以来,资金等要素单向度地由农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严重“失血”,资金短缺成为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之一。相关部门测算,“十三五”时期,农村供水、道路、电力、通信建设资金需求约3.4万亿元,其中仅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就需要3400多亿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发展农村各项建设,巨大的资金需求,无法单纯依靠财政投入一力承担,迫切需要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可喜的是,当前第一产业投资快速增长,不只源自政府投资力度加大,大幅增加的民间投资也贡献突出。据各方面统计,今年前两个月民间投资达919.3亿元,同比增长24.4%,比去年全年增幅高11.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热情高涨,与政策带动密不可分。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发了各类资本投入农业农村的信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调动起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投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性。有专家预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出台后,可能还会掀起新一轮农业农村投资高潮。
应当说,民间资本下乡,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的质量、效益、竞争力,完善和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也有助于促进资本、技术、创意、市场、信息等现代要素在农业领域加快融合。但也有一些影响甚至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值得警惕。比如,在有些地方,一些工商资本借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的名义,变相地搞房地产开发,原本农民用来发展设施农业的土地里,长出了“大棚房”“大棚别墅”;在有些地方,一些工商资本借发展规模经营之名,大规模租赁兼并农户承包耕地,导致农民失去经营主体地位,挤占农民就业空间。
乡村是农民的立足之基、生活之本。应当时刻谨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才是最重要的主体,引进哪些资本、发展哪些产业,要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能否提升作为重要的评判依据。无论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还是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都应把农民纳入产业链条,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收入的机制,稳定农民与各类投资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
对于民间资本下乡,一方面,要采取各种方式优化农业农村的投资环境,保护好投资者的积极性,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农业、建设农村。另一方面,要设立必要的“防火墙”,通过严格准入、动态监督、事后监管等机制,防止出现资本排挤农民,剥夺农民的机会和利益等情况发生。
热了投资,不能冷了农民。只有农民的日子过得热火朝天了,投资才能真正见效。 

浏览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