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徐王婴:激活民间投资也需闯“关”过“坎”

点击次数:2020-04-15 17:11:24【打印】【关闭】

近期,从中央到地方可谓是新政频出。从引导金融机构更多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到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从鼓励民企参与重点领域混改,到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支持民企发

近期,从中央到地方可谓是新政频出。从引导金融机构更多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到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从鼓励民企参与重点领域混改,到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支持民企发展的利好政策接踵而至。但疫情冲击下,不少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虽有政策的“阳光普照”,一些民企仍显得“茫然无措”。激活民间投资,还需迈过几道“坎”。

第一道坎:要越过“不想投”的“信心关”

其实也不是真的不想投,而是疫情之下的生存危机,以及对经济衰退的担忧使得许多民营企业更多的是考虑收缩而不是扩大投资。

近来资本市场时有国资收购民资上市公司的传闻,以致于“国进民退”的争议再起。事实上,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并没有变,甚至是越来越重视。在此背景下,一些所谓的“国进民退”并购案,并不是国企强势的“进”所造成,往往是有的民企发生现金流危机,或是经营者“主动思退”才引发的“国民牵手”(当然,也有的民企与国资的合作,是着眼于“强强联合”,而非被动无奈之举)。

不可否认,在“三期叠加”的经济新常态下,一些民企已萌发收缩之心;而疫情带来的冲击,更是加重了其“思退”之念。特别是对于那些因疫情冲击而“无工可开”,濒临生死存亡的中小企业,更需要帮助其渡过生存难关,重树发展信心。

从当前的情况看,由于疫情的全球蔓延,冲击最大的是以国外订单支撑生存与发展的外贸企业。大量订单被取消或延期,新订单签约困难,物流运输不畅……当此之时,该如何帮扶疫情中受损的民企渡过难关?

除了针对企业面临的债务偿还、资金周转和扩大融资等迫切问题,落实各类支持政策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之外,更要帮助企业自身的“以变应变”。比如促进外贸产品内销,引导外贸企业加大与国内大型电商平台合作,全面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打通内外贸“堵点”等。而对于生产关键产业链上的企业,更要对其主要困难进行摸查,给与“一企一策”的精准帮扶。

激发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一是要使支持民企发展的措施及时落实到位,切实缓解民企在用工、资金等方面的压力;二是要尽快出台足够力度的对冲措施,增强民营企业对宏观经济和所在行业的信心。正所谓信心比黄金重要。只有重树发展信心,变“不想投”为“踊跃投”,民间投资的市场活力才能被激发出来。

第二道坎:要越过“投不了”的“路径依赖”

当50万亿的“新基建”投资引发人们无限畅想的时候,一些草根企业家却感到有些“懵圈”。

是的,“新基建”风头正劲。人们欣喜的是:无论是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建,还是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都不乏民营企业的身影。

我想说的是:至今仍有许多习惯于“不熟不做”,产业投资上有着“路径依赖”的民营企业,对所谓的新基建或高科技产业还是“心存畏惧”而“投不了”。特别是一些草根出生的一代民营企业家,虽然有一定的资本积淀,但因为“心中没底”、“难以把控”而对于新基建、高科技等新兴产业投资“望而却步”。与此同时,一些年轻的创业者,虽热衷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投资,但缺乏资本支持。如何推动新、老民营企业家的合作,推动民间投资从个人投资、家族投资转向合伙人投资、团队投资,甚或是社会资本的合作投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另一方面,从引导民营投资的角度看,传统产业里用新技术、新商业模式进行改造升级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应该是民营企业重点投资的方向。深圳紫金港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吴雄伟博士对此提出:疫情只是一次意外的事件冲击,应该从长期发展全面考量。衣食住行仍然是人类最紧密的需求,这些行业也是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也是从业人员最多的地方,数字化的发展和应用也需要这些行业的发展。

如此,变单纯的“路径依赖”为在相对优势的领域里,在改造提升的基础上再投资。或者说,在引导民间投资“往高处走”、“往新处投”的时候,也要注意传统行业改造升级的潜力挖掘。而对民营企业家,除了培育和提升企业家的新本领之外,更要带动他们通过合作与资源整合实现跨越发展。

第三道坎:要越过“投不好”的“弹簧门”

毋庸讳言,当前民间资本整体投资意愿不强。

究其根源,在于有效投资机会不多,投资回报率不甚理想。这一是因为资本、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上升造成的投资回报递减;二是因为部分领域对民间投资进入仍存在隐性门槛,融资难融资贵、成本高负担重等问题仍然存在。比如大多数服务业领域仍存在管制,国有投资占比高;即使是参与国企混改,民间投资往往只是充当配角,缺少话语权等。

针对第一种情况的有效投资机会不足,可以通过降成本来拓宽企业盈利空间,提高盈利水平,从而增强对民间资本的投资吸引力。而针对隐形的“玻璃门”和“弹簧门”等,在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的同时,更要使相关配套措施落实到位。尤其是在资源获取方面,要赋予民营企业更加平等的地位。日前中央发文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在具体措施落地后,相信也将更加有力地提振民间投资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上,除了与国企一视同仁之外,还应定向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扶持。日前浙江省制定实施了《进一步深化“4+1”小微金融工作行动方案》,在金融财政政策上对影响和阻碍小微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行广覆盖、多举措、大力度的政策倾斜,增加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有效供给。可以说,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也是打破民营投资“玻璃门”和“弹簧门”的另一种路径。

作为民营经济大省的浙江,一直旗帜鲜明地支持民营投资与民营经济发展。从2018年10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若干意见》,到去年全面实施民营经济31条,再到今年初《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的出台,以及近日出台的优化营商环境30条,不断提振了民企发展信心;特别是《条例》确定了一系列保障民营企业平等准入的措施。

正是这样的投资“地气”,使得浙江的民营发展逆势而上。有数字显示:去年浙江新设民营企业47万户,比上年增长15.8%,占新设企业总数的94.4%。另据公开报道统计:截至今年3月26日,浙江全省产能恢复率为90.06%,11万户中小工业企业产能恢复率为108.58%,397万户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产能恢复率为88.2%。 

浏览相关内容: